新聞資訊
NEWS
兩河口水電站大壩施工:科技戰勝復雜氣候,高質量完成目標
5月16日至17日,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第三次特咨團咨詢會在成都順利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和國內水電行業專家共10人受邀出席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對聯合體應用科技施工措施戰勝復雜高原氣候,高質量提前完成大壩工程節點目標表示高度稱贊。他建議業主和各參建單位以創“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為目標,再接再厲,繼續加強組織和質量管理,取得工程建設的更大成績。
會議聽取了兩河口建設管理局關于“工程建設進展及主要咨詢問題”、“泄水建筑物抗沖耐磨混凝土施工階段性總結及后續工作安排”,成都院關于“大壩結構設計優化、填筑材料使用優化、冬雨季施工方案”、“樞紐區防滲體系設計復核”的議題報告;聽取了寒旱所關于“冬季土料凍融機理理論體系研究”、一二˙五聯合體“大壩灌漿工程施工”、葛洲壩“泄水建筑物抗沖耐磨混凝土設計及試驗倉施工總結”、中鐵十八局“泄水建筑物下游河道及霧化區邊坡防護施工總結”的專項報告;西北院監理、1416聯合體等相關單位就備查報告做了補充介紹。
會議就大壩結構設計優化、填筑料使用優化及冬季施工,樞紐區滲流控制工程設計與施工, 抗沖耐磨混凝土試驗研究及施工質量控制四個方面進行了專題討論, 針對客觀環境和具體施工中的難點,提出了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會議認為,自特咨團第二次會議以來,兩河口水電站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好字當頭,質量第一”的思想指導下,參建各方克服了高寒高海拔惡劣環境和冬雨季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大壩填筑高度達到100米,提前實現200年一遇洪水標準的擋水度汛面貌;心墻土料施工損耗少,精細化管理成效顯著;泄水建筑物全面轉入混凝土澆筑階段,特高邊坡開挖支護完成、整體穩定; 地下工程設計合理、施工得當,三大洞室圍巖已穩定,已實現開挖向混凝土澆筑轉序;工地現場組織管理規范有序,設計科研引領凸顯,施工組織措施得當,安全文明施工良好,施工質量總體受控,第二次咨詢會議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全面落實,特咨團對工程建設取得的成績表示充分肯定。
會議指出,要進一步開展大壩抗震措施深化研究; 開展大規模精細化仿真、反饋分析,預測評估大壩安全,構建智慧大壩系統,并適時提出大壩安全監控指標,構建大壩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評價體系;進一步開展管道機器人等其他監測新技術的運用研究。
會前,部分特咨團成員及特邀專家和與會代表實地查勘了兩河口水電站大壩填筑面、數字大壩中心、上游圍堰礫石土摻拌場、泄水建筑物、地下廠房和瓦支溝砂石骨料加工系統等施工現場。
兩河口水電站為雅礱江中下游的控制性水庫電站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2865米,總庫容為107.67億立方米,具有多年調節能力,電站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達到110億千瓦時,最大壩高295米。大壩主體工程由中國水電十二局和中國水電五局組成“中國電建一二˙五聯合體”承建,目前大壩心墻已填筑至2682米。